Search


每次颱風完,水土保持開發的議題就會被關注一陣子,然後又放下,我在念書的時候主要的領域是環...

  • Share this:


每次颱風完,水土保持開發的議題就會被關注一陣子,然後又放下,我在念書的時候主要的領域是環境社會學,清大的王俊秀老師還有台灣環保先驅蕭新煌先生以及風險社會學家Ulrich Beck 先生他們三人的著作深深影響了我的研究方向。

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大多居住在城市裡面的人所難以理解的,颱風帶來的影響那是很顯而易見的,但平日的開發所造成的影響,卻是一般民眾無法察覺的。

在坡地農業的使用,水源是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坡地農業不像一般平地農業可以利用抽水或是引渠道的水來進行灌溉,需要去泉水源頭裝設管路,然後在田附近安裝水塔(不安裝也可),利用壓力差,使用水鳥噴灑提供水源。

當管路只要出現一小個漏洞讓水局部滴漏時,就會出現嚴重的蝕溝現象。

第一張照片是茶園,管子不粗,破裂的大小用滴的,隔天來看就已經是這個樣子。

第二張照片是休耕沒人管的菜園,兩吋管破洞,不到三天發現的時候已經這麼大了。

念書雖然可以學到理論,但對自然現象發生的想像,卻很匱乏。

面對災害,一般人的想法可能是離開那個危險的地方,但多數的原地區居住民眾卻是不同的作為。

第三張照片是下雨之後,產生大規模的地滑,上面只剩一間小屋。
過了一年之後(第四張照片),小屋依舊在而且更多間,崩塌的區域也已經利用重機械處理過了,可以繼續種植,這該說是人定勝天的力量嗎?

一個環境的開發使用,就會引起自然現象的改變,當自然現象對環境發生衝擊時,環境風險於是產生。
風險社會學家Beck認為風險本身就是一種對現代的反身性(reflexive modernization),他認為社會文化產生之後,風險就跟著科學的發展與環境的開發所產生。

如果這些地區沒有人為的開發,在那邊山崩了,就是自然現象,一種自然且循環性發生的現象。

但當人們進駐了那個本來會發生自然現象的區域,自然現象就不再是自然現象,當自然現象對人的經濟活動造成損害就變成災害。

災害就是一種人類對自然環境想控制卻又控制不了的窘態。
烏來如此,台灣其他的山地部落更是如此。


Tags:

About author
專長為油品精煉、肥料、農產運銷實務、GAP輔導、食品研發等。接任何與上列主題相關的寫作與演講及通告,意者可以私訊。
這是一個介紹食品安全、油脂、農業的粉絲團 業配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或直接於粉絲團傳訊,謝謝。
View all posts